患者住院领到专属二维码;门诊看病做完化验,检查数据直接微信查询;发药机自动发药让药师腾出时间为患者做用药指导……近年来我院各部门充分挖掘信息化系统的潜力,甚至连发药都是由机器来完成了,医疗信息化正悄悄改变着广大患者的看病模式。 》》》移动护理 住院专属二维码实现护理智能化 朱大爷(化名)今年88岁,患有帕金森、脑梗,同时听力下降,咀嚼也有困难,家人带着朱大爷到南医大二附院老年医学科办住院手续的时候,朱大爷便领到了一个腕带,腕带上有他的专属二维码,护士告诉他,以后所有的护理、治疗进行前,都会扫一扫码,朱大爷对此充满好奇。 随后,接待的护士又在手机终端上对朱大爷进行了坠床、压疮、跌倒、走失、自理能力以及吞咽等功能的评估,结果系统给出的评价是高风险,根据这个判断,护士将朱大爷所住的病床护栏加固,同时在床头贴上相关的警示标志,针对朱大爷营养状况差的情况,系统给出肠内营养的一些建议,根据这些情况,病区随后会与营养保健部门共同制定营养方案。 不仅每个患者手腕的腕带上有专属二维码,输液瓶上也贴有二维码,19病区护士长余真说,这些二维码是一一对应的。比如朱大爷手腕上的二维码和要给他输液的输液瓶上的二维码就是同一个二维码,护士们在护理操作前,扫一下便能确认。护理的操作程序要严格按照“三查七对”来执行,但是在老年病区,很多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下降,或者因为疾病意识上不是太清楚,有时核对起来非常困难,也容易出现差错,但通过扫专属二维码,可以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事实上,目前该病区的做法是扫码同时配合口头核对,更进一步提高了准确率。 》》》优化流程 预约挂号不排队检查结果微信查 小章体检查出血压偏高,报告上写着建议他去医院就诊。小章在网上查到南医大二附院的预约挂号方式,为了保险起见,他选择电话咨询预约信息。门诊服务中心的护士让他提供了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帮他约了周四心内科朱舒舒医生的专家号。刚挂电话,小章手机就收到了预约挂号成功的信息。周三下午小章又收到了一条短信,提醒他第二天要到医院就诊。周四当天小章按照手机短信内容的提示,来到急诊收费窗口缴费取号。由于预约挂号优先于现场挂号,小章约到的是第3号,比别人更早看到了医生。朱医生为他开具检查单,并在自己电脑上直接为他预约了下次复诊的时间。小章抽好血就直接离开医院回去上班了。回家后,他在手机上通过微信查到了自己化验单的各项数值,所有数据一目了然。 “放在以前的话,要知道化验结果肯定得在医院,最少也要在自助机上打印一下。现在不管在哪,微信一查,结果就可看到,真是太方便了!”小章称。 坐等叫号拿药 自动发药机来服务 一周后,小章来院复诊,医生为他开了几盒药物。通过扫描条形码,小章就像在银行取号等候一样,坐在候诊椅上等待叫号取药。自动发药机快速运转一圈,他的药就已经配好了。药师递给他药品的同时又附上了一张用药指导单,上面写清了药品名称、规格、用法用量、注意事项以及用药咨询电话。
住院用上电子住院证 一次录入终身使用 除了在门诊预约、检查结果查询、取药等方面加入信息化系统之外,南医大二附院还创新使用上了电子住院证。在吃了一段时间的药物后,患者小章的血压控制得并不是十分理想,朱医生建议他住院做个全面的检查。这时,医生又在电脑上为他开具了电子住院证,并且告诉他只要录入一次信息,终身使用,再也不用一遍一遍地填写个人信息了。 对于自己这几次的看病经历,小章说他最大的感受是排队少了,跑腿少了,因为生病而带来的焦虑感也明显减轻。 》》》科室现身说法 信息化方便患者看病,节约医生时间 门诊办袁源主任介绍,现在医院非常鼓励采用预约挂号的方式来进行挂号。考虑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所习惯使用的通讯方式不同,医院采取了现场预约、电话预约、网上预约、微信预约、诊间预约、出院预约这六种方式。目前预约挂号占当天所有门诊挂号量的20%-25%,并且数据还在逐步上升。从2016年南京市卫生信息中心的数据统计表明,南医大二附院预约挂号的诊间预约量已经在南京市各大医院中排名第四。为了减少患者排队时间,医院特别将取预约号码定在了急诊缴费窗口。在白天门诊集中就诊的时间段,急诊窗口排队的人数最少。患者还可以根据自己预约到的号数,进行分时段就诊,不必把时间浪费在一早赶来排队候诊上。而医生也会在上门诊前收到短息,提示今天有多少病人预约,做到心中有数。 而在取药阶段,药学部刘平羽副主任介绍以往患者要围着药师递上手中的发药单,药师一边要核对药物,一边还要扯着嗓子喊某某某来拿药,这边还有患者想咨询如何用药,药师忙得恨不得有个三头六臂才行。现在患者只需在自助机上扫描条纹码,发药机获取信息自动开始配药。药师只要将药物和患者手中的条纹码核对清楚,配上打好的用药指导单一起递给患者即可。发药窗口再无递发药单、取药、问药这样凌乱拥挤的画面出现。 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从一点一滴的小细节上逐步让患者的就医体验越来越趋于舒适化、快速化、高效化。同时也给医务人员节约了更多的时间,把精力更多的用在医疗工作以及服务患者上。(顾颐菲 陈艳萍 小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