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务建设 |
夯实基础 努力创新
——院庆系列活动之院士论坛一 12月19日下午,超导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培亨来二附院给医院职工做了题为《夯实基础 努力创新》的讲座。此次讲座拉开了南医大二附院院庆的序幕,今年是二附院成为南医大的附属医院三十周年,建院六十周年,二附院萨家湾院区(原铁路中心医院)建院九十周年。 讲座围绕“什么是创新”、“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和“创新人才的三种境界”这三个主题展开,文学功底和幽默风格兼备的吴培亨院士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听有所学、学有所思,一个半小时的精彩讲座赢得了数次掌声和笑声。 “其他领域里司空见惯的事可能令让你有所启发。”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吴培亨院士认为创新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充分学习、吸收、消化和继承前人的成果;然后是想前人未想之问题,提出设想和假说;最后再用理论、实验和实践验证设想和假说。 麦克斯韦是在继承基础上创新的典范。他站在前人法拉第的肩上,并决心把法拉第的天才思想以清晰准确的数学形式表示出来。凭借着高深的数学造诣和丰富的想象力,麦克斯韦对整个电磁现象作了系统全面的研究,接连发表了电磁场理论的三篇论文(《论法拉第的力线》、《论物理的力线》和《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建立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创立了经典电动力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提出了光的电磁说。 吴培亨院士又用《岳阳楼记》来同创新步骤做类比。散文的各部分被他对应于学术论文的各个部分:背景介绍、文献综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归纳结果。《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被院士类比为文献综述,吸收和继承前人观点,风趣的比较让在场听众无不赞叹院士的智慧火花和语言亮点。 吴院士说,创新人才的基本素质包括三个方面:宽阔的学术视野、深入细致的观察能力以及专业的敏感性。他特别强调海纳百川,要汲取不同人的长处,注重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因为别的领域里司空见惯的事可能会让你有新的启发。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吴院士引经据典,阐述了创新人才应有的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基础而后登高望远,基础分为道德基础和业务基础。当今社会,学术道德滑坡,道德基础尤显重要。业务基础主要包括中文基础、外文基础和专业基础。吴院士认为,无论是学文科的人,还是学理工医的人,中文基础都很重要,要善于跟人沟通和交流,能够清晰地表达个人观点。外文是海纳百川的工具,应该用外文的思路学外文,倘若总把外文当成中文的对照物来学习,那是很难掌握好的。 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创新人才需要有献身精神,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事业中。吴培亨院士谈及自己常在梦境中思考研究问题,有时甚至分不出哪些观点是在现实中发现的,哪些是在梦境中梦到的,随后他又打趣地告诉大家不鼓励这种状态,估计这种状态是非常危险的。 第三境界是“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境界是指不轻言放弃,能够经得起挫折和失败,具备锲而不舍的坚毅品格,培养百折不挠的执着态度,有时成功往往寓于“再坚持一下”的持续努力之中。 “从篡改一小点到人生的大污点,一个人的历史是用自己的言行书写的。” 学术圈被誉为良心的最后庇护所之一,遗憾的是它似乎也沦陷了。面对中国的学术道德滑坡和学术腐败猖獗,吴培亨院士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的历史是用自己的言行书写的。不要小看篡改实验报告中的一个数据,这一小点会成为人生的一大污点。”做一个诚朴的人,做人讲品德,做事讲品质,做学问讲品格。 关于培养学生,他希望老师们不要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和“机呆子”,不要遏制住具有创新性潜质学生的发展,努力避免出现只会读死书和一切靠电脑的学生。 讲座的最后,吴培亨院士以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的名言与大家共勉,Stay hungry,Stayfoolish,我们要有如饥似渴、虚怀若谷的态度! 院办 韦苗 2011年12月20日
链接: 吴培亨,超导电子学家,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1939年11月出生于上海市,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现任南京大学超导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兼中国电子学会超导电子学分会主任。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培亨院士长期从事超导电子学的研究,尤长于超导电子器件的高频(微波到太赫兹波段)应用。在探索有关物理过程的基本规律、发展新型的超导电子器件、推动超导电子器件的实际应用等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成就涉及高温超导体内的隧道过程;多种低温和高温超导结的制备、表征、高频特性与应用;超导混频器和高灵敏接收机、频率精密计量、高精度高频信号源;高温超导薄膜的制备、加工和性能优化。
上一篇:我院赴安徽全椒同仁医院义诊 |
版权所有: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地址:南京市姜家园121号电话:025-58509900 苏ICP备2024095186号-2